
杨福成股市配资
前几日去友人家,他四岁的小女儿正襟危坐于地板上,对着空气发呆。我凑过去逗她:“宝宝在干什么呀?”她眼皮都不抬,老僧入定般吐出两个字:“呼吸。”
我当场愣住。这答案太有禅意,反倒让我这发问显得俗不可耐。想起另一个孩子。他妈妈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他郑重其事地宣布:“学了怎么喘气。”老师教他们做游戏,跑跳之后要深呼吸。这孩子抓住了精髓,把其余的都省略了,直取核心。可不是么?从出生第一声啼哭的吸气,到临终最后一口气的呼出,人生这些年,谁不是在练习“怎么喘气”呢?
孩子们的诚实,常常让成年人无处遁形。
我们编造了无数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存在。要说“在写PPT”,显得很忙碌;要说“在思考人生”,显得很高深;要说“在刷手机”,至少很诚实。但孩子跳过所有这些包装,直接告诉你:我在进行生命最基本的活动。这就像问一个哲学家在干什么,他本可以大谈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果他说:在心跳。
这种对话的幽默,在于它突然撕破了生活的戏剧性。我们成年人活得太像一场演出,总有台词,总有动作,总要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我在做某件“有意义”的事。而孩子随手就把幕布扯了下来,让你看见后台——一个演员正穿着戏服,却在默默地呼吸。
更妙的是,这种回答还带着点哲学家的狡黠。你说它错么?绝对正确。你说它对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思来想去,我断定孩子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还没有成年人的弯弯绕绕,看事情直指本质。
后来我尝试学那孩子。有人问我:“你坐在那儿发什么呆?”我一本正经:“呼吸。”那人白我一眼:“说人话。”你看,成年人连呼吸的权利都要被质疑。我们必须是在“思考”、在“休息”、在“放松”,就是不能单纯地在“呼吸”。
呼吸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目的,它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正如我们总在追问人生的意义,却忘了,能自由地呼吸,或许就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股市配资,能安心地、自由地、不必为空气质量担忧地呼吸,已经是莫大的幸福。窗外,除了冷风在吹,我还似乎听到了砖与瓦的对话:“你在干什么?”“在焦虑。”“不如呼吸。”
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