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修订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内蒙古河套大耳猪、苏尼特双峰驼和黑蛾3个品种成功新增入选,加上此前已列入且本次继续保留的9个品种,内蒙古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版图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河南股指配资,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此次新增的特色品种,河套大耳猪是内蒙古唯一入选的地方猪品种,以肉质鲜美、抗病性强、耐粗饲料、繁殖率高的特性,成为河套地区传统肉猪资源的典型代表。经过国家和自治区3年保种项目扶持,其存栏数量已从2021年的74头增至312头,但目前仍属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亟需持续保护。苏尼特双峰驼则拥有独立进化分支,形成独特的蒙古高原生态型,堪称研究骆驼科动物演化的“活化石”,目前仅栖息于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及周边狭小区域,依托1家自治区级保种场、1家盟级种畜场及10个核心群,存栏量维持在2万余峰。而属青黄蚕系统的黑蛾,是内蒙古特有的柞蚕种质资源,不仅因鲜艳颜色和独特花纹具备高观赏价值,更可作为特殊成虫体色材料用于品种选育与科研,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名录更新中,内蒙古2006年已入选的蒙古牛、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等9个品种继续保留,彰显了当地传统优质种质资源的稳定价值。其中蒙古牛作为基础优良品种,近期更借助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蒙古牛育种芯片"相牛1号"实现精准保护与选育,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展开剩余36%长期以来,内蒙古通过强化部署、资源普查、健全体系、推动利用等多重举措筑牢种质保护防线。目前已建成12家国家级保种场(区)、25家自治区级保种场,并通过政策补贴激励保种主体积极性,对双峰驼、蒙古牛等保种场给予年度专项补助。全区不仅圆满完成畜禽遗传资源应查尽查任务,抢救性保护了河套大耳猪等濒危资源,还发掘出札萨克图羊等一批优异种质,使地方品种增至22个。在资源转化利用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成功培育华西牛、杜蒙羊等新品种,全区培育品种及配套系已达25个。
此次3个品种新增入列河南股指配资,既是国家对内蒙古畜禽遗传资源价值的认可,也为当地种业振兴注入新动力。下一步,内蒙古将持续推进种质资源精准保护与科学利用,助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发布于:北京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